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1-862X(2015)02-0185-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121)
作者介绍:史铁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解析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非常难下一个精准的概念,多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来进行陈述,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积累起来流传下来的到今天仍在影响当代文化及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一同精神、心理状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风俗等的总称。[1]有学者将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总结为以下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诚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从个体与社会等层面将出色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团结统1、喜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1、惠鲜鳏寡、仁者爱人、互助相扶的价值实践”[3]
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研究者从不一样的侧面进行剖析与解析,在这类解析中大家可以发现其中有较为统一的观念。从时间范畴上说,多数人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古典文化体系,从时间上界定为清晚期之前;从性质上说,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备稳定性价值承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从具体内容上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与佛教文化;从外在表现上说,包含了体现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以建筑、艺术为载体的物质形态与反映民俗、风尚的动态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剖析
从以上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看,不论对于社会进步还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忽略的教育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且必然还会将这种具备规训与引导意义的价值体系延续下去。近些年来,国家很看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进步纲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看重对学生进行中国出色文化传统教育”。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决定》中第三强调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出色传统”,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更是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强调“建设出色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出色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健全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大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愈加全方位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历史势必性,坚定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备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需要强化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传播,真的通过推进中华出色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出色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中的要紧用途。
2、目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近况
(一)对于目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调查
1.调查的研究预设
理论上来讲,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备要紧的意义,而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是一项要紧的任务,那样这一重要程度怎么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性,这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要紧:一是学生的认可程度,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否,从而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度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法,这会干扰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问题。大家围绕这两个方面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态度情感、同意传统文化影响的方法与成效等方面来采集信息,以作出客观的剖析与判断。
2.调查对象的选择
因为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与培养目的的特殊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传承状况更具备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次调查选取安徽某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了少量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收购有效问卷426份,有效收购率94.7%。
(二)目前高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况
1.从认知层面来看,目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
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意义方面大体上持一定的态度。
54.5%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觉得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进步有非常大的促进用途,32.4%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进步有肯定的积极意义,只有10%左右的学生不认同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另外,有66%的学生觉得目前传统文化正在发挥着用途,其中19.2%的学生觉得目前传统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在对传统文化的后继进步的认识上,有83.3%的人觉得大学期间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2.8%的人觉得没必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层面,大多数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有继续进步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用途较为认同。在调查中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觉得二者是一脉相承、有内在关联。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日常的意义,22.7%的人选择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再从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来看,75.8%的学生觉得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思想价值观有着要紧的意义,相反仅有6.6%的学生持反对建议。由此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用途大学生在认识上还是给予了一定。 2.从推行成效层面看,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效一般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状况来看,学生大体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或是仅仅粗略听说,表示很知道的只有5.4%。这说明在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并没达到理想中的成效。
从不同学生的认识差异状况来看,学校的传统文化影响用途并不明显。从性别对比看,在调查中男孩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量知道的人数占到其总数的58%,而女孩的这一比率只有33%。从专业对比来看,文史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量知道的占55%,而理工类这一比率只占37%。
3.从渠道上看,传统文化缺少有效的传承方法
从学生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渠道来看,主要源于其自己的生活历程。如对于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与情感,44%的学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的学生表示是在课外书中知道的。在问及学生“主要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有22.9%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有20.4%的学生回答是网络,只有约18%的学生是通过书本同意到传统文化。而对于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64.1%的学生表示极少。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效的渠道。从较为正式的课程角度来看,在统计中有51.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没开设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从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拓展状况来看,仅有9.6%的学生觉得我们的学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相反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没类似组织。从有关活动的拓展与参与状况来看,仅15%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甚至从来没听说过有如此的活动。
3、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有效传承的考虑
1.在观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要可以积极认可
文化传承的一个要紧首要条件就是主体的文化认可,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第一存在着在思想上看重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拓展等。从学生方面来看,表目前没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获得传统文化信息的途径,满足于被动、消极而零散的获得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对于所获得的有限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这种认识第一是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第二是科学的评价,包含评价传统文化内容自己的现实意义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情况。就目前来讲,研究者较为多数的评价建议指出目前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继承,这也是在践行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讲,从学校方面需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人才培养及培育过程的要紧意义,在目的预设时将传统文化提高到与学校正式课程内容同等要紧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内容之间有机整理。
2.在行为层面以多元、立体的方法践行传统文化
从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方法,不自觉的、被动同意,缺少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载体,因而,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中具体的行为举措就看上去非常重要。在这一方面,有研究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创造叫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加大伦理规范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与提高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力等渠道以达成学校的文化传承。[5]在此大家将传统文化的践行从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相结合,建构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模式。
第一,从内容上来讲,传统文化传承一是要全方位客观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将具备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含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民族两性教育传统,特点化文化艺术等。二是要在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态度指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凡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都具备能在世界上足以称道的本国文化,这是一种真的的本国特点的非物质力量[6]。三是将传统文化与目前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比融合,马上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
第二,从渠道上来讲,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形成一个立体层次,包含以学校网站为代表的校园互联网媒体,以校报、校刊、宣传栏、社团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课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解析,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拓展,对于学生评价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显现等,从而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学校立体传承体系。
再者,整理社会的媒体资源,积极借助诸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书本、报刊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栏目或有关内容,使学校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理解与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
3.在规范层面要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有效保障
从调查初中生的反馈状况来看,在规范层面没发现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看重与否没在规范层面体现,在推行层面更是没明确的指导、勉励与制约,因而传统文化传承只不过停留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而没办法真的落实。因此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打造健全的规范保障体系。
具体来讲,这种规范体系体目前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魔力,诸如以学分选修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去;二是在学生活动层面,将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拓展及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对学生工作管理考评规范体系中;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从学校的宏观办学思想,到对学院及部门的管理需要,再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都将传统文化传承在观念上、在手段上体现出来。这样,不论是宏观的方向引导还是微观的具体操作,都能建构起一个立体的,以规范、勉励等方法保障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完整体系。
4.在社会层面要创造传统文化传承的好环境
高校中出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需要高校自己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手段,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能给予足够的看重,这种看重既包含政策层面的勉励与引导,也包含物质层面的支撑。
在政策层面应通过拟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勉励与引导高校把出色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要紧内容,譬如把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水平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出色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推行状况作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看重出色传统文化传承的好环境。
在物质层面需要必要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出色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特定的空间与物质设施,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物质支持将具备积极的推进用途。除基本的保障性拨款外,还可以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好的出色传统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推进出色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
总之,推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不论是从社会文化传承意义角度还是从个体教育进步意义角度都是需要给予高度看重的课题,需要形成合力,并且要长期、深入、创造性地去完成这一历史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